电话:400-023-5634
邮箱:admin@slashedon.com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天河路88号
kk体育原标题:中国建筑文化论坛2022暨中国建筑学会建筑文化学术委员会学术年会成功召开
2022年9月17-18日,中国建筑文化论坛2022暨中国建筑学会建筑文化学术委员会学术年会在南京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隆重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建筑学会、东南大学、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指导,中国建筑学会建筑文化学术委员会、东南大学建筑学院、东南大学建筑设计与理论研究中心主办,由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江苏省建筑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筑境设计协办。论坛由中国工程院院士程泰宁作为总发起人,崔愷、孟建民、王建国、庄惟敏、梅洪元等5位中国工程院院士,邵韦平、汪孝安、胡越、周恺、倪阳、李兴钢、赵元超、钱方、孙一民、张鹏举、韩冬青、张利等12位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陈薇、夏铸九、张永和、刘家琨、张彤、丁沃沃、刘克成、李晓峰、李翔宁、刘恩芳、王静、贺从容、费移山等建筑文化学术委员会委员以及来自全国各地关心建筑文化的高校科研院所、设计企业、专业媒体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和建筑师代表出席学术年会。论坛的主题为“当代中国建筑文化学术体系建构”,分别从理论和建筑实践两方面开展学术研讨,推动中国建筑文化学术体系的建构。
大会开幕式由东南大学建筑学院陈薇教授主持。中国建筑学会修龙理事长发表视频致辞,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周岚厅长,东南大学吴刚副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建筑学院王建国教授现场致辞,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孟建民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kk体育、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庄惟敏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梅洪元院士,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首席总建筑师邵韦平大师,天津华汇工程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总建筑师周恺大师进行了线上致辞。
首先发表演讲的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建筑设计与理论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筑境设计主持人程泰宁,他发表了题为《是建构中国建筑文化体系的时候了——“现代性”的反思和新构》的演讲。程院士指出,中国建筑要实现中国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需要从理论建构与制度创新两个方面有所突破。而要实现理论建构 ,就要“深入了解中、西方文化的来龙去脉,并在此基础上重新认识自己。这其中理解“现代性”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对现代性的反思,同时也是基于中国哲学的思考,程泰宁提出从 “道法自然”的思想出发探索建筑的规律性,以模糊性和科学理性有机结合的的思维模式来诠释建筑。程院士期望,建筑学能够走出“理性的铁笼”,进入一个融境界、意境、语言为一体的“诗与远方”,从而构建一个既承载着中国文化精神,同时又能为世界建筑提供一种具有普适性的理论体系。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名誉院长、总建筑师崔愷的演讲题目是《传·承:一个展·一本书·一卷名册》。崔院士展示了他们团队在中国院成立七十周年的日子里做的三件事:院史展、《重读经典》、几代中国院员工的全名录,这对新时代建筑师传承设计文化,并担负新时代责任具有重要意义。
东南大学建筑国际化示范学院教授夏铸九的演讲题目是《竞争领导权,重建文化自信,探索活的保护与去异化的设计》。夏教授由百年巨变下的网络都市化中国作为起点,通过对一系列都市实践、都市化观点、都市问题的研究,在当前国际形势下认真思考竞争领导权,呼吁重建文化自信。
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孟建民以视频连线的方式发表了题为《基于理论创新的中国建筑创作机制研究》的演讲。孟院士对当代中国建筑创作机制所存在的问题,新的价值导向建立,解决路径的设置等问题进行阐述,并关注 “文化自信”于当代中国建筑创作之重要意义。
非常建筑事务所主持建筑师张永和的演讲题目是《形式与内容》。他指出形式赋予建筑的更是组织结构和空间的方式与诗意,而不仅仅是形象,形式有可能把结构、空间及内容整合为一个建筑整体,并通过四个建筑实践,展示了这一创作理念。
家琨建筑设计事务所主持建筑师刘家琨以视频连线的方式发表了题为《两个红房子》的演讲,他将以近年完成的两个建筑项目,阐释他如何以当代建筑介入传统社区,构筑传统意蕴与当代生活融汇一体的人居环境。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张彤教授的演讲题目是《绿色设计创新与建筑文化当代发展——以海昏侯遗址博物馆与展示服务中心创作为例》。张教授指出建筑文化的传承不是浅表的形式复刻和符号拼贴,需要在内在机制中回应现实问题,并以海昏侯遗址博物馆与展示服务中心设计为例,探讨建筑如何在环境性能实现中获得形式特征与文化表征。
9月18日上午的学术报告由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华东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总建筑师汪孝安主持。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天津华汇工程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总建筑师、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周恺以视频的方式发表了题为《人文·艺术——相融共生理念下的建筑设计》的演讲,在人文与艺术视角下kk体育,讲述现代建筑与地域环境的相融共生。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刘克成的演讲题目是《从神话到人话》。刘教授通过对近百年中国建筑文化学术体系建构过程的回溯,提出在中国建筑文化学术体系建构中应面对现实,重视建筑在地性。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李兴钢的演讲题目是《体育与生态共生的北京冬奥场馆设计、研究与实践》,简要讲述了北京2022年冬奥会延庆赛区的设计理念“山林场馆,生态冬奥”由愿景变成现实的过程。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总建筑师倪阳的演讲题目是《关联设计》。通过对“时、地、人”三个维度的关联性思考,探索建筑设计内在生成逻辑,以指导理性设计的建筑理论。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张利教授以视频连线的方式发表了题为《由物及人——简析一种方法论演进的心得》的演讲,通过一系列实践简析在不变的文化诠释目标下,设计问题域从物端向人端、设计操作过程从类比向分析的转变。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李翔宁教授的演讲题目是《全球视野下当代中国建筑理论建构之路径初探》。结合当代建筑的全球议题和中国建筑的发展特征,探讨当代中国建筑文化的理论基础与价值建构,展望未来发展的图景。
中国工程院重点咨询研究项目《基于中国文化创新性发展的建筑理论体系建构与发展战略研究》的主要参加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贺从容副教授与东南大学建筑设计与理论研究中心费移山老师,分别作了《从失衡到共生——以AI设计探索为例反思当代中国建筑设计中的工具理性》以及《重返自然之道——建筑作为自然与文化的统一体》的报告。
9月18日下午,围绕“跨文化语境下中国建筑理论的价值”、“当代中国建筑创作中的文化思考”这两个主题,举办了两场圆桌会议。参会者包括院士、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kk体育、以及诸多高校、设计院的学者和建筑师,大家就这两个话题各抒己见,分享知识,交流见解,从理论和实践层面思考当代中国建筑文化学术体系建构。
圆桌会议1的主题是“跨文化语境下中国建筑理论的价值”,由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院长韩冬青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李晓峰教授共同主持。参与该圆桌讨论的专家学者有程泰宁、张彤、丁沃沃、郭华瑜、褚冬竹、刘刊、李华、王幼芬、史永高、费移山、季欣、、高庆辉、殷建栋、吕成、江兵等。与会专家学者就中国建筑理论建构的意义、内涵,及当前所遇到的问题,发表了各自的观点并展开了讨论。大家认为,中国建筑理论的发展不但对中国,也对世界建筑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这需要建筑学者与建筑师的共同参与,也需要与国外的学者深入交流、通过不断的积累与发展kk体育,中国建筑理论建构必将形成丰硕的成果。
圆桌会议2的主题是“当代中国建筑创作中的文化思考”,由华建集团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刘恩芳总建筑师,东南大学建筑设计与理论研究中心副主任王静教授共同主持。参与该圆桌讨论的专家学者有汪孝安、刘克成、李兴钢、倪阳、任力之、李青kk体育、胡慧峰、马晓东、袁野、崔海东、向上、沈旸、蒋楠、李向锋、王大鹏、钟容、王超进等。各位专家就“当代中国建筑创作中的文化思考”这一主题,结合各自的设计实践与理论思考,阐述了各自对于“文化”的认识,以及文化与建筑创作之间的关系的理解。大家认为,“当代中国建筑创作中的文化思考”必然是一个长远的命题,需要大家持续地、长期地开展工作,只有通过广泛深入的交流,才能不断推进建筑文化在设计实践中的深度和广度。
9月17日晚的中国建筑学会建筑文化学术委员会第二次委员会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召开,由学术委员会秘书长,东南大学建筑设计与理论研究中心副主任王静教授主持。会议对学术委员会上一阶段的工作情况进行了总结,并对下一年度学术委员会的工作展开了展望。线下与线上的委员们热情发言、激烈讨论,积极为学术委员会的未来建设和发展建言献策。
为期两天的论坛汇聚了各界有识之士,在跨学科和跨文化语境下探讨中国建筑文化学术体系的相关内容、价值以及在当代中国建筑创作中的文化思考。这其实不仅是中国建筑学界的重要任务,也是世界建筑文化学术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其中所包含的对于人类文明发展的思考和贡献、对于中国当代文化发展和文化自信的建立,将起到积极推动的作用和实质有效的意义。